茅台成就了酱酒,让酱酒变成当下中国白酒市场的“香饽饽”。一些其他领域的集团企业察觉到酱酒潜在的利益市场,也都通过收购本地酒厂或者合作代理的模式在茅台镇扎根,争取分一杯羹。
国内外的葡萄酒企业也不例外,据粗略统计,大约30%的国内红酒进口商已经进入酱酒行业;帝亚吉欧、保乐力加、中粮名庄荟等国内外知名红酒集团也纷纷“入场”;大约10%的红酒经营商正在考虑入局等。这个粗略统计的数据还在不断增长中,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酱酒市场颜色会带一些“红色”。
酱酒到底有多火
川财证券的数据显示,2020年,酱酒行业规模达1550亿元,1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95%,产能达到60万千升,销售利润为630亿元。剔除茅台后,酱酒行业2020年营收约600亿元,2010年-202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9.76%,高于白酒行业。
而从酱酒行业的盈利来看,酱酒并不是堆量取胜,而是靠优质和稀缺取胜。2020年酱酒产量仅占白酒总产量的8.1%,但实现的销售收入则占白酒行业总销售收入的26.56%,销售利润占白酒行业的39.74%,平均价为37.80万元/千升,显著高于白酒平均值。
以白酒产量来说,酱酒显然处于劣势地位,但酱酒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规范生产,已经将自己的产量占比从二十年前的0.4%提升到8.1%,显然是巨大的进步。
在酱酒热之前,中国白酒产量出现过很长时间的整体下滑。有数据表明,2015-2020年间,中国白酒酿酒产量从7429.33万千升降到5400.74万千升。
酱酒的这次热潮让白酒行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尽管酱酒整体发展还有着不小的问题。
尼尔森报告称次高端价格带的酱酒展现了惊人的成长力,与整体白酒消费市场的取向十分吻合。诸多资本发现了酱酒热带来的商机,纷纷入局酱酒。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以来,超过10家非酱香型知名酒企开发酱香酒产品。比如,椰岛酒业拟投资2.4亿元与糊涂酒业共同出资设立贵州仁怀椰岛糊涂酒业有限公司;古越龙山拟推出三款白酒产品;高炉家计划在茅台镇收购第二家酱酒厂;景芝提出未来5年实现旗下酱酒产品景酱30亿元的销售额;水井坊拟与国威酒业合资成立公司;古井贡酒投资茅台镇珍藏酒业,持股60%。
仅看与葡萄酒相关的集团企业,就有中粮名庄荟国际酒业、伟达奢侈名酒、丰德酒业、华邑国际酒业、中喜酒业、广州施乐富贸易有限公司等,同时还包括之前仅运营澳大利亚葡萄酒的品牌方天鹅酿酒集团。
白酒与红酒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2002年,茅台在河北昌黎建立了茅台葡萄酒厂,成为第一个进军红酒市场的白酒集团,此后,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等一线白酒巨头纷纷进入葡萄酒行业。
而在18年,白酒行业进入挤压式增长期,很多企业面临市场萎缩。盈利能力下降的困局,而红酒行业则是这些企业的破局点。次年,“白染红”成为中国白酒行业一个现象级的词语。
但实际上2018年以后,国内葡萄酒产量、进口葡萄酒进口量和葡萄酒消费量都在下滑。再加上2020年11月,关于澳大利亚葡萄酒双反调查的临时措施陆续启动,在疫情和中澳政策两大黑天鹅的影响下,澳大利亚葡萄酒前路未知。
德国汉凯菲斯奈特集团中国品牌推广代表表示:“目前,进口葡萄酒商都在找突破口,来弥补现有进口葡萄酒的利润下降,以支撑公司正常运营和扩大化发展。”
整个葡萄酒市场在萎缩,从进口量可以看出,数量和金额都有30%-40%的下滑,这与酱酒的上升趋势呈现明显对照。
此起彼伏,许多红酒经销商、进口商甚至品牌方开始涉足酱酒,在中国红酒市场走下坡路的情况下,“红染酱”则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
红酒与酱酒的前路在何方?
为什么诸多红酒品牌会选择入局酱酒,天鹅酿酒集团创始人表示,酱酒板块会单独运营,而他们选择酱酒的原因除了酱酒目前在国内是流行趋势以外,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原因是酱酒和葡萄酒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性,比如注重产区、需要醒酒等,有葡萄酒的成功经验加持,运营酱酒将会得心应手。
“红染酱”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相对于其他香型白酒经销商,红酒经销商一般在资金、团队数量上处于劣势,很难拿到好产品,而拿不到好产品将是“红染酱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同时“红染酱们”还要注意白酒品鉴知识体系和品鉴会的组织形式都与葡萄酒有所不同,不能照搬照抄。
业内专家表示,对于原本只深耕葡萄酒市场的企业来说,曾经“白染红”虽然感受到来自于其他资本进入的压力,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市场热度。而现在的“红染酱”对于他们来说,更应该清醒判断自身的实际情况是否能够支撑得起酱酒品牌的进入,以及对如何经营酱酒这个全新的领域有着更清晰的认知。
来源:贵州足酱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