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应该看清楚造成同质化问题的痛点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方可根除。从表像看同质化是因为同类产品太多造成严重供大于求,因为只要有酒精罐和灌装线就可生产,只要成本低就有利润空间招商,只要起个粮食酒名就能忽悠消费者,如此的低门槛,数万家有证和无证的酒企都可以搞光瓶酒。深度分析发现,同质化是建立在低质或劣质基础上的,因为高品质必然高门槛,必将淘汰一大批低质劣质光瓶酒!可见,品质差就是同质化的痛点。因此,解决方案应该针对这个痛点从“真”和“新”两个方面提升品质。
关于“真”品质。其基因密码就是“返璞归真”。但是真要落实则必须动真格的,而且要经得起各种考证。做真品质的路径如下:
一是采用纯粮固态法。当下亟需补齐固态酿造的基本设施及工艺流程,这是参与未来光瓶酒竞争的门槛。即便采用谷物类酒精+调味酒勾调的工艺,缺少了固态发酵和陈酿这两大工艺,你的产品依然是低品质,很难跳出同质化的红海。目前90%的中小酒企都面临这个问题,为此,笔者推荐一个成本低、周期短、品质优、更纯净、风格多样的纯粮固态新工艺技术,因为2022年6月白酒新国标将正式实施,继续用酒精+香精的液态法生产将被白酒扫地出门归入配置酒品类了。
二是返璞归真。现代化背景下,返璞归真已成为锁定怀旧消费的必杀技并赢得了巨大商机,如:白酒玻汾、啤酒大乌苏、汽水北冰洋,一个个其貌不扬也没有大力度铺货,凭借淳朴的真品质创造了惊人的销售业绩。白酒的发展史赋予了光瓶酒怀旧基因,因此,要充分挖掘和展现历史文化、传统工艺、风格香型、酒瓶造型、饮酒器皿等特价值,展现传统光瓶酒与现代光瓶酒的巨大反差,塑造致化的返璞归真产品,以利突破同质化的竞争壁垒。比如:用葫芦、竹筒、酒嗉子等原始容器,采用传统工艺,推出老字号品质,一定会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三是产品表达真诚真实。当下许多产品的名称和瓶型都很诱人,特别是一些“潮品”,但是产品概念比较虚,经不起品鉴,更经不起品质溯源。因为从原料到成品存在很多瑕疵或不足,所以宁愿朦胧的表达让消费者自己去理解。其实这样效果恰恰相反,比如多年来年份酒的真实性问题就饱受争议,消费者根本就不信你的年份。而光良是个真实表达其基酒年份比例的光瓶酒,虽然基酒年份不全是三年而是1-3年混合比例,但恰恰这一点让消费者感到这是个有良心、讲真话的企业,从而赢得了消费者信任,为销售业绩的快速增长打下了价值认知基础。
关于“新”品质。绝对不能搞伪创新,必须以工艺技术为基础,以科学的理化指标为依据,以特有风格及卖点为特征。做新品质的主要路径如下:
一是突破香型边界走融合之路。中国白酒从四大香型演变为十二种香型但依然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及口感风格的多元化,而且光瓶酒是个人口众多区域广、需求大差异多的市场,其价格定位决定了不能走高端产品的复杂工艺技术和流程,如何用低成本满足多元化香型及口感风格需求就成为突破的关键。笔者根据多年研究,建议采用前端基酒打底,中端香型融合、后端勾调细分风格的技术路线,以轻资产方式建立多元化融合风格产品矩阵,同时在100元以上市场可推出母酒+基酒的多种风格自由组合产品。既满足了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又增加了消费趣味性。
二是打破工艺技术常规走创新之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犹如沿用了几百年来的糠壳参与酿造的方法,糠壳在促进微生物繁殖、向酒醅供氧、提供蒸馏气隙的同时,也带来了糠醛、杂醇油、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尽管后期通过提纯、陈化等技术可降低有害物质,但依然有残留。同时后期工艺成本大幅提升。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必须革除传统工艺的弊端,才能解决光瓶酒既提升品质和又控制成本的难题。笔者近两年与某资深专家合作,在关东老窖探索和实验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无糠壳绿色酿造工艺,在改善理化指标的同时大幅提升了产品性价比。
三是精益求精走提升品质之路。借用陈道明的一句广告形容光瓶酒非常合适既“简约不简单”。当下在理念上的问题是把光瓶酒看得太简单了!简约本质上是除法,是保留基因组合的最小片段,但很多企业把简约当减法,减掉了很多本质上的优点和价值,特别是低端光瓶酒剪得只剩下酒精+香精了。因此,唯有用匠心精神精益求精做光瓶才有资格参与光瓶酒赛道的竞争。这方面笔者的老东家一担粮二锅头已经做出了表率,他们通过5A精酿工艺打造了“怒放的生命”系列产品,成功跳出了北京二锅头同质化的红海。反观那些只会做减法的二锅头,如今是招商受阻、库存积压、叫苦连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