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前两年的“酱酒热”,今年以来,酱酒似乎进入了“紧缩期”。
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市场上不同程度的出现酱酒价格倒挂的情况。“酱酒价格倒挂已成普遍现象”、“没有品牌力的酱酒正在全面洗牌”等话题,成为酒类市场的高频议题。
在此背景下,已有酱酒经销商担忧,行业或迎来大调整,行业周期见顶。“如果搞不好,可能又会是一个2013年或2014年。”
资本市场上,酱酒热的“退潮”亦是显而易见的,戛然而止的并购、资本退出……多重信息重叠下,如今的酱酒究竟怎么样了?
01
高利润催生“高产出”
2015-2020年的酱香型白酒的市场规模呈现波动上升的状态。另外,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酱香型白酒总产量约60万升,同比增长约9%,实现销售收入1550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销售利润630亿元,同比增长约14.5%。
2021年,全国酱酒行业产能约占白酒产能的8.4%;销售收入却已达1900亿元,约占白酒行业销售收入的31.5%;利润约780亿元,约占白酒行业利润的45.8%。
9%的产能可以撬动白酒赛道近5成的利润,酱酒的吸金能力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从2020年和2021年两组数据来看,在酱酒产能几近等同的基础上,一年之内,酱酒营收上涨22.6%,净利上涨23.81%。
分析上涨原因,一方面,2021年以来“酱酒热”引发酱酒企业的多轮涨价潮;另一方面,酱酒宣传的稀缺属性,以及酱酒热引发的囤货潮,让不少名品酱酒被价格炒作,不少消费者出现非理性跟风式购买,这其中不乏经销商和普通消费者。
巨大的利润空间为酱香酒品牌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也让各路资本争相涌入这块肥沃土地。资本的应声而至,随之企业扩产、兼并等“入酱”方式层出不穷,继而营造出酱酒产能将出现大幅增长的“繁荣景象”。
02
“高产出”易长消费难
事实上,目前来看,酱酒企业中不少扩产还停留于计划层面。当初跟风入局酱酒现在悄然退出者并不在少数。这与市面上酱酒的“冷清”不无联系。
有媒体报道,2022年开年,国内酱酒市场表现较为“平淡”,甚至部分二三线酱酒品牌出现市场倒挂的情况。所谓市场倒挂,是指白酒经销商从厂家拿货的价,已高于该品牌白酒的实际售价。显然,在价格倒挂下,经销商卖一瓶亏一瓶。
分析人士指出,除了茅台依旧供不应求外,其他酱香酒或多或少都面临销售端的压力,这个压力不仅来自外部环境带来的消费场景减少、消费需求减少,也来自产业链内部前期过热留下的隐患。随着越来越多品牌的加入,以及渠道的存货,酱酒目前并不存在“物以稀为贵”的说法,酱酒热正在降温。
具体来复盘酱酒近两年发展,越来越多的酱酒品牌开始涌现,酱酒价格逐步攀升,渠道库存开始累积,但是疫情影响下,消费端却没有跟上、实际开瓶率走低,库存去化成为产业潜在风险。产品积压下,渠道商需要回流资金,价格倒挂抛售则成为渠道商的无奈之举。
不过,相较于前几年的价格,酱酒经过多轮涨价,降价只要能销出去或仍有利可图,如何寻求长远消费者,才是酒类销售重点。有渠道商曾表示,现在的价格相比于前几年同期并不算是“倒挂”,但近两年酒厂们都在涨价,所以大家觉得降温了。但对于渠道商来说,还是能够盈利的。
不得不提的是,近两年来,市面上似乎随处可见酱酒,不乏酱酒热度之下,不少不合规酒企或小作坊“蹭热点”,其行业乱象从屡禁不止的假酒新闻报道中便可以有所体现。事实上,这些行业过热产物,大都只能昙花一现。
亦有经销商证实这一点,部分经销商则认为:“这次降温的作用是优胜劣汰,能够为行业清理掉一些无视市场规律的小品牌。降价或许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稳住,对大品牌来说问题不大。酱酒的消费需求肯定还在,但要理性看待。”
来源:江西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