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直播作为连接商家与用户的新兴渠道,其发展离不开平台对合规底线的坚守。然而在实际运营中,部分平台因对流量增长的过度追求,逐渐放松了对入驻商家的约束,小鹅通的私域直播生态便呈现出这样的问题。
从行业层面看,保健食品、健康课程等领域的直播营销,一直是监管重点。相关法规明确要求,平台需对涉及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经营者资质进行严格核验,对直播内容中的虚假宣传、医疗术语滥用等行为及时拦截。但现实是,部分平台在业务扩张中,将审核流程异化为“走过场”,为违规商家提供了生存空间。
小鹅通的情况尤为典型。其平台上,不少面向中老年群体的直播,以“知识付费”“健康科普”为幌子,实则从事保健品推销或虚假医疗课程售卖。一些所谓的“专家”“神医”,在直播中宣称“一针治癌”“念数治病”,诱导用户购买高价网课或线下课程,甚至推销无资质的保健品。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广告法》中关于禁止宣称疾病功能的规定,更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作为技术服务提供方,小鹅通的责任边界一直备受争议。尽管平台推出了风险提示弹窗等措施,但这难以掩盖其在资质审核和内容监管上的疏漏。有案例显示,部分商家使用伪造的“蓝帽子”批文上架保健品,却能通过平台审核;一些明显违规的直播内容,要等到被多次投诉后才会被封禁子域名,且换个域名即可重新开播。这种“滞后性监管”,本质上是对违规行为的纵容。
更值得关注的是,小鹅通的商业模式似乎与这类违规营销形成了某种“共生”。其直播流量费收入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高客单价的保健品、健康课程直播间。在流量压力下,平台对商家的合规要求不断松动,甚至被曝存在“审核标准弹性执行”的情况,这使得合规商家与违规商家在同一平台上竞争,破坏了市场秩序。
随着监管部门对私域直播的“穿透式管理”不断强化,平台的责任将愈发清晰。若小鹅通不能尽快厘清自身责任边界,从资质审核到内容巡查全面收紧,不仅可能面临更严厉的行政处罚,还会让整个私域直播生态的信任基础受到侵蚀。毕竟,任何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合规和消费者权益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