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手工便是工业化想要替代的,似乎已形成行业共识。传统酿造酒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大工业化时代倾轧之下,那份自然纯粹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但人们不禁要问,人酿一半30天,天酿一半270天得到的传统酒,真的就那么不一样吗?
有时候,传承是为了更好
用一瓶中国红曲酒,讲好中国故事
5000年,意味着什么?
中国酒,往回追溯,已有至少5000年的历史了。那时候人们喝的酒,就是我们现在称呼的“黄酒”(红曲酒)——利用谷物为原料酿制而成。被形象的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老酿造酒。
黄酒(红曲酒)——这个源于中国,而且只有中国有的酒,见证了华夏历史的变迁。日本人现在爱喝的清酒,实际上酿造技术还是跟中国黄酒(红曲酒)学的。黄酒(红曲酒)作为中国的汉族特产,酿酒工艺独树一帜。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黄酒(红曲酒)开始大量酿制,自此黄酒(红曲酒)便开始被更多人喝到。
从自然发酵偶尝酒之美味,到人类模仿大自然酿酒,古人酿酒之道,从来都讲究“自然”二字——顺应天时,敬畏规律,才能获得美酒佳酿。
不论是“逢夏采曲,遇秋收粮,冬酿美酒,春出香醪”的酿造时序,还是尊重自然、取之有道的酿造法则。这些,都是5000年以来的先辈们,经过反复沉淀留下来的厚重礼物,这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
将这份礼物传承下去,让这些生动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所知道,是对古老智慧的敬畏,更是为了传统之物在新时代变得更好。因为它不仅具备物质价值,更蕴藏深远的意义。
福建红曲酒,秉承“复兴中国酒”的使命与“慢下来,天人共酿中国酒”的理念,立足文化自信,以国粹酿造艺术和生态酿制环境,酿造出东方美酒,传递中国酒文化,传播中国酒的美好和饮用乐趣。
越传统,越纯粹。干嘛想得那么复杂呢?做酒和做人其实没太大差别,按照规律来,用心投入了,回报是自然而然的事。该投入的时间,一刻也不能少;该走的路,一步也不能缓。
只有这样老老实实酿出来的酒,还原了生态之美、酿造之美、陈酿之美,让饮者感受健康之美、品饮之美,才算是真正“完成”了。
传统,并不意味就要贴上老气的标签,特别是在文化复兴的当下。时代在变,传统也有新玩法。倒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好品质获新生。以往被忽视的好东西,正因有“笨拙”的人默默坚守,才不至于被时代遗忘,当传统的东西被注入时代性,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每一个中国人,都值得更好
只为真正的中国酒,在新时代复兴
每个人都值得更好——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自己。
只是在这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人却感觉愈来愈“空”。
于是,不盲目崇外的年轻一代开始与传统产生联结,从有着深厚根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建立属于自己的精神堡垒。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当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国人所推崇,传统的事物也必将重现价值与光芒。
黄酒特别是传统红曲酒,因其文化积淀的厚度、工艺的纯粹、原料的考究、内含物的丰富度、低度酿造的温和性,正被崇尚健康、轻享生活的新一代酒饮消费者所喜爱。
事实上,喝酒的需求从古至今没有消失过,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只是——喝什么?怎么喝?为什么而喝?决定权更多转移到每个人自己手中。
当人们想喝酒时,喝酒的本意是获得轻松,与自己内心对话,与值得的人交心,甚至,哪怕只是单纯的放空。
但当面对酒场压力时,在无奈于生活的匆忙时,“做自己”成为奢望。低度生活,想喝就喝,打破旧日的饮酒陈规,是新一代心底里的呼声与渴望。品牌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尊重他们的需求,而不是试图“教化”他们。
慢下来,和人们真实的需要取得同步;慢下来,和自己内心来一场平静对话;慢下来,为传统中国酒复兴积蓄力量。
来源:福建红曲酒商会